首页 >> 建言立论 >> 正文
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绿色发展
——关于推进我县绿色生态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27日  阅读: 作者:  字号:[ ]


   

716上午,县政协主席仇学善、副主席蔡如航、路宝亚、李德平、嵇田,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县绿色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通过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视察组认为:县委、县政府在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生态优先,在强化组织领导、编制实施规划、发展生态经济、开展环境整治、加强执法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我县生态县建设氛围逐渐形成,自然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经济发展初见成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有所加强,成效显著。

存在不足:

一是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有待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县创建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所有乡镇、街道,但少数成员单位重视程度还不够,部门之间、城乡之间还未有效形成整体合力;生态环保宣传的深度广度还不够;一些环境污染主体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保的问题时有发生;广大群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缺乏理性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

    二是长效生态建设管理机制亟待建立健全。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尽早建立健全生态建设长效管理机制。一是要尽早建立起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尽早建立起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

三是生态建设的保障和条件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由于县域财力的制约,县财政投入生态建设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统一认识,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大张旗鼓、形式多样地宣传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劳动部门要重视环保知识教育、培训,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青少年,做到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岗位培训多管齐下,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环境忧患意识、生态理念和法制观念,让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意识深入人心,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是统筹规划,防治齐抓,严格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要重抓源头,重更重,以防患于未然取代亡羊补牢。政府要先行规划绿色生态城乡发展空间布局,以便统筹引领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对引进或即将开发的新项目,必须进行环境战略评价,坚决防止新污染。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不招引、上马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现有污染严重且治理无望的企业要依法关停。

三是明确职责,奖惩并举,建立健全生态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并建立统一协调机制。组织部门会同环保部门制订并实施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办法,纪检监察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环保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环保部门按照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的要求,对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加强考核、督查和监察,考核各镇区、各部门的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环境指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不认真完成环保目标责任制,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因决策失误、行政干预等原因造成重大环境破坏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强化保障,创造条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要足额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费。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

五是发动群众,打造载体,积极探索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利益机制。要确立专门队伍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利益机制。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实行有奖举报制度,调动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建立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载体,大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院落绿色单位等群众性活动,并与创建省级、国家级生态县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和组织人们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集中力量做几件切实改善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大事、实事,让老百姓看到明显成效。

六是培养典型,由点及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先导示范平台。重视培养先进典型,建设示范镇村,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