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阶段。目前,我县工业经济已渐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显现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然而,“新常态”下,我县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如何奋发跟进?如何快速提升?如何做优做大做强?着实有很多的问题值得企业经营者和社会各界去摸索、探讨和研究。就此,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一、找准自身定位,深刻认识“新常态”
过去,长时期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拿订单、购材料、订设备、跑贷款、甚至办审批,都要找关系、走后门,以金钱铺路,靠送礼办事,这既扰乱了市场秩序,又腐蚀了党政干部,还搞坏了社会风气。“新常态”下,这种崎形的“关系经济”注定要被打破。以质量求生存,抓管理促效益,创新引领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不变的定律。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经营者必须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断规范企业行为,要把力气下在苦练内功上,研究国家产业政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用足、用活各级政府的激励政策,牢牢把握产品市场走向,以创新提升质量,以质量求得发展,杜绝以次充好和掺杂使假,实行公平、公正竞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县的电器开关柜产业曾经闻名遐迩,“鑫富达”品牌几乎成为阜宁的代名词,但为什么被后起之秀的扬中超越?石油配件产业缘于阜宁,为何现在被建湖反超,成为了国家级的产业基地;现在的环保滤料产业,虽有一定的规模,也在国内形成了影响,但产品低档、质差价廉,甚至存在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应该值得总结和记取的教训。企业是经济的主体,经济运行的质量,说到底,是每一个个体企业的运行质量,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讲求质效、强化管理,企业家们要始终坚定不断提升企业层次的发展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地推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调结构转方式,主动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下要求的发展是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企业的发展出路在转型升级,动力和活力也在转型升级。但愿不愿转?能不能转?怎么转?很多企业都存在“不转等死,转了怕死”的困惑。笔者认为,转型升级是一个既新鲜又久远的话题。说新鲜,是因为近年来针对目前世界性经济下行的压力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各级政府提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说久远,一直以来,企业发展的固有规律始终要求企业坚持走依靠内升动力求得发展的道路。那么,什么是企业发展的内升动力?创新、管理、品牌、质量等等都是催生企业增强内升动力的关键要素。
——注重发展,提升品质。要按照做优、做精、做细的原则,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促发展,靠质量盘活存量,靠品牌占领市场。匈牙利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中小微企业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6%以上,这些企业,大都规模不大,但品牌很响,很多小产品的品牌都属于世界级的,即便是几十人和几千万产值的小企业也都是“百年老店”。轻纺服装属于传统产业,但福建省泉州市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在服装和体育用品领域精心打造了诸如“七匹狼”、“九牧王”等国内十大知名品牌。他们的发展,靠的就是质量和品牌。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跨越发展的源泉。“新常态”下,企业家们要切实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强筋壮骨赢得优势的根本途径。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经济何以发达,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科技实力强大,华为公司缘何捷足先登,也是因为他们的研发能力达到了世界级水平,国家每年4000亿,江苏每年100亿的科技经费支出,就是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可是,目前,我县的中小微企业真正把新产品研发摆上位置的少之又少。一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省定县级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实际上我县企业研发类投入的占比仅约在0.3%左右。没有投入,岂能有产出?不搞研发,如何能出新品?如何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其结果只能是产品低端,技术老套。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认识方面的因素,也有企业财力紧张的因素。二是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量少质差。据不完全统计,我县规上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不足30%,也就是说全县企业专利拥有面仅为2%。专利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此低下的专利水平,且不说与苏南、上海、广东、北京等发达地区比存在天壤之别,就是与苏中甚至我市东台、大丰、建湖等先进县份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再从质量上分析,每年,全县企业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或授权量奇低无比,根本无法支撑企业新产品研发。三是企业高端人才严重匮缺。大部分企业存在不愿招人才,舍不得重金聘人才和招不到高端人才的问题。人才是保证企业做强做优的基础,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以人为本,人才第一,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引起我县中小微企业负责人的高度警觉。没有高科技人才,谁来搞研发?又何谈产品的升级换代?没有经营人才,市场如何开拓,商务谈判如何取胜?
——强化管理,挖替增效。“管理出效益”是一个非常浅显的“硬道理”,但这往往被小微企业负责人所忽视。他们习惯于家族式管理模式。在材料采购、组织生产、质量控制、产品销售、货款回笼、财务核算等许多环节,不论员工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清一色使用“七姑八姨”自家人。而事实上,可能就是这些让老板放心的自家人充当了“内鬼”的角色。俗话说,家贼难防,蛀虫可怕。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打破家族管理模式,大胆、高薪聘用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不失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捷径。制订各种科学的、严谨的、可操作性强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规范企业行为,在此基础上,明确目标、细化责任、严格奖惩。同时,企业负责人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长期以往,可堵塞漏洞、降本增效。可以说,管理的弹性空间巨大,什么样的管理团队就会显现什么样的管理水平,就会决定什么样的管理效益。
——挂大靠强,快速做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了一批项目,可是统计数字显示,有不少项目都属于厂房项目,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空置厂房普遍存在。这既浪费了社会财富,又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盘活存量厂房的途径很多。一是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和激励盘活;二是分镇区下达指令性指标予以行政推动;三是组织和动员企业,走合作重组挂大靠强路子,以“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办法,让现有资产释放其应有效益。挂大靠强,关键是企业经营者要解放思想,不怕资产流失,不怕被购并,也不要怕吃亏,往往是牺牲眼前的利益换来长远的发展。我县双多化工、陈良稀土的合作重组就是最为有力的例证。
三、提升工作效能,积极策应“新常态”
政府机关服务企业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应该说,目前,我县的为企服务工作已引起了各层各级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挂钩联系、“阜宁帮办”、“12345平台”等等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实际上,为企服务的空间很大,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帮助解决的很多,打通为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矛盾还很突出。尤其在“新常态”下,服务企业工作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一要明确为企服务的工作内容。为企服务绝不仅仅是帮助企业解决某些个摆在眼面前的生产、经营困难,也绝不是浮于表面地关注企业开票销售和入库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而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上。二要因企制宜帮助企业寻找发展的良策,要心贴心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要素方面的问题,要弄清楚企业的所想、所盼、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运用政府机关的部门优势帮助协调解决,要善于运用现代企业发展的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三要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公共平台的建设十分关键,就技术方面,可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就产品检测而言,可联合质量部门设立第三方的权威检测机构;人才方面,可联合苏南的专业机构设立猎头公司,为企业吸纳各种适用的高端人才。同时要整合涉企部门资源,强势推动服务企业工作。尤其对企业的项目论证、品牌创建、专利申报、合作重组、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政府部门应主动作为,建议县委、县政府要对涉企部门创造性开展为企服务工作进行单项考核,并明确职能之内的工作均不列入考核范围。四要讲究工作方法,点面结合推动中小微企业的转变升级。坚持重点重抓,培植“盆景”,典型带动。各涉企部门要注意发现和培植行业重点企业,在合作重组、挂大靠强,在品牌创建、载体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面上可结合各级政府出台的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增强创新意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不断提升运行质效。